孤独症儿童治疗中家校结合才是最佳模式
导读: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干预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家校结合是最有益于孩子康复的一种干预模式。只有在生活中学生活,把一切可利用的自然环境都变成训练孩子的课堂,配合机构的教学,这样的康复干预训练才是成功的,才能早出效果。
家庭训练中易出现的误区
家校结合虽然是最佳的康复干预模式,但是,由于有些家长急于求成、缺少专业知识,在孤独症儿童的家庭训练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区,有些误区会严重影响训练的效果和质量,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张红蕾老师,现将家长在家庭训练易出现的误区总结出几点,仅供大家参考。
1.重医轻教。家长简单地认为只有医药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从而使孩子的训练流于形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过程中,我们不排除随着医学的发展,药物治疗的主导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医疗手段能够替代教育的作用,如果孩子需要药物的介入,要有正规医院专业医生的指导,家长切不可主观行事。
2.训练内容单一。在家庭训练的过程中,训练内容与孩子的IEP内容脱节。偏重于语言或认知能力的训练,忽视了其它领域的训练。孤独症儿童属于广泛性发展障碍,他们的障碍特点是广泛性和弥散性的,全面发展是训练过程中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同时、孩子能说话并不等于会交流,很多孤独症的孩子都会说话,甚至还会背诵许多儿歌。但仍然不能同外界进行交流,其本质是大脑中枢神经发育不健全。因此,只有对孩子进行全面训练才能更好地促进大脑的发育,而大脑的发育才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根本。
3.训练目的不明确。在训练的过程中不明白训练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错误地理解了训练的本质。训练的手段永远是为目的服务的,不能只为训练而训练。例如,训练孩子拍球只是一个训练手段,目的是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协调性及配合能力。让孩子能仿说”妈妈”只是一个训练手段,而看见妈妈能喊”妈妈”才是目的。目的只有一个,而手段却不止一个。
4.训练的形式缺乏灵活性。在训练的过程中,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孩子一天的时间划分为训练时间和非训练时间两大类。认为只有坐在小桌子旁对孩子来说才是学习,简单地模仿机构教学的模式,把训练的过程弄得枯燥无味。对随机教学和情景教学把握能力不足,没有把训练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这样的家庭训练是失败的。只有在生活中教在生活中学,把一切可利用的自然环境都变成训练孩子的课堂,配合机构的教学,这样的家庭训练才是成功的,才能早出效果。
家庭训练的方法
好的家庭训练方法会让自闭症孩子的康复干预效果事半功倍,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好孤独症儿童的家庭训练呢?张红蕾老师,有以下几点建议:
1、仔细观察,详细记录。 孩子的父母是家庭训练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要仔细观察。如:孩子的学习状况、玩耍表现、饮食状况、睡眠质量、语言表现、行为表现等,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要祥细记录,不断地总结经验,解决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
2、制定详细的家庭训练计划。 在机构专业老师的帮助下,以孩子的IEP阶段性长短期目标为基础,结合家庭资源的状况,制定出详细的、有针对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家庭训练计划。家长要按照家庭训练计划的内容,切实的进行执行,保证训练的效果。
3、结构化训练与随机教学相结合。 首先、家长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家庭成员间密切协作彼此激励,确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孩子一定能不断地进步。其次,孩子日常训练的时间要合理安排,充分考虑孩子目前的生理阶段和学习特点,劳逸结合,避免疲劳战术。结构化训练与随机教学相结合,按照三元训练体系的指导原则,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训练时间安排表。
4、努力创造出独特的家庭训练方法。 家庭训练方法与机构训练方法虽然本质相同。但是,因环境不同、训练人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家长应学会根据自己的家庭状况,孩子的特点去努力创造自己的方法。除了学习机构教师的好方法外,通过多种渠道去学习各种对孤独症儿童有帮助的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家庭训练方法。
结束语: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首先、需要家长有坚强的意志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其次、要有相关专家的专业指导,有效的统整机构,家庭和社会三者的资源,才能使家庭训练顺利地开展起来;最后、要提高孤独症儿童家长的专业水平,只有掌握家庭训练的要点才能避免误区,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